科举文章知识-科举文章知识点归纳

nihdff 2024-05-13 知识文章 20 views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举文章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举文章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孔乙己性格特征?
  2. 科举制度是不是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孔乙己性格特征?

科举文章知识-科举文章知识点归纳

一、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在书中,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满口“之乎者也”,但是他很穷,还窃书,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窃,”被人嘲笑,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学“四书”、“五经”,孔乙己对科举怀有幻想,不愿认清现实,为了证明自己是读书人,还自命不凡,已经穷成乞丐,也不会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但是这个长衫又脏又破,好像十多年没洗过。

二、麻木、不觉醒

孔乙己是个可怜的人,他被封建科举制扼杀了心智,遭受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在对于仕途的追求中,他偷书,遭到殴打,被丁举人打得致残。

三、善良、诚实

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残害的,导致他的麻木,唯有读书高,但他本性是善良的,他愿意教人识字,也会把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而且他就算再穷,喝酒也不欠酒钱。

看《孔乙己》这本书,没必要嫌弃他,厌恶他,也不要去嘲笑他,而是为他感到可怜、可悲,孔乙己只是封建制度下悲惨而又没有出路的人,只能想着读书,读书也正是那个时期唯一的出路,是千百年来的制度下产生的人。

看历史书中,会看到很多读书人,都想要走上仕途的路,但这条路艰难坎坷,遭遇各种困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难道是麻木、不觉醒吗?并不是,只不过是古代的制度下,唯有当官才是男人最好的出路。

科举制度是不是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科举制度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制度,让普通人也有机会出人头地。说毁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不完全对,但是有时确实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再细化制度设计,使这一制更具科学性和公平性。

其实创造性的发挥,在打好知识基础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创新设计的,这也是国家鼓励的。说毁灭了创造力,是完全不对的!

科举制度始于隋,发展和完善于唐,隐患于宋,毁于明清。

唐代的科举考试是多样化的,不但有文有武,而且有诗词歌赋,甚至其他门类,更为可贵的,还要考时政,考官把现实问题出成考题,由考生书面作答,并设计出解决方案,引导考生从故纸堆里走出来,用自己的才智去思考现实问题。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不但解决了阶层固化问题,也选拔了真正有才能的人。像武状元出身的郭子仪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走了两个极端,开始时,规定“非科举者勿与官”,也就是说,不参加科举的人,就没有资格做官。后来,朱元璋发现,科举出身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于是***十年,直到洪武15年才恢复考试。随后出现了八股文,所谓八股文,就是文章一律按固定的模式去写,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原文,后面四股,每股要有两股对偶排比的文字,合称八股,四付对子要平仄对仗,要用孔子孟子口气说话,甚至每段文字的字数都有硬性规定,考生的答题要以朱子注的四书为准绳。

也就是说,到了明清,原先那个活生生的科举制度,只剩下了一具僵尸,为了重举,唐朝那些关心国家大事,百花齐放的景象没有了,剩下的就是些“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

到了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出留学生,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本来是一种进步,可是到了民国,全盘西化的思潮占据了主流,他们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地模仿西方。上演了像“废除春节”、“废除中医”的闹剧。

综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曾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衰退是由僵化造成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会走入误区。

这个锅,科举制度表示不愿意背。

提这个问题的朋友应该受到曾经特定时期对科举制度全盘否定的观念的影响比较重。接下去知常容分析一下:

科举制度为什么会出现?

秦朝大一统之后,出现一个大问题,谁来管理这么大的国土?李斯提出的观点是以吏为师,由咸阳培养人才,然后派到各地去。

秦灭之后,人才选拔制度一直在发展,从察举制设立孝廉、秀才、察廉、光禄等项目,主要考查的是德行。

西汉有一个叫田千秋的人,他写信给汉武帝,表达自己对戾太子一事的不平,最后汉武帝被感动,提拔他为大鸿胪,几个月之后任丞相,封富民侯。

察举制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能被皇帝,或者有权举荐的官员赏识的必竟是少数***儿。田千秋就是一个。

举荐之人握有这个稀有***,慢慢就形成一股新的势力,那就是世家。曹魏开始的九品官人法进一步强大了世家的力量。

所以千年大族很常见,千年王朝却没有,王朝可以换,大族却动不了。

世家对皇权产生严重的威胁。甚至像李家作为唐朝的皇帝存在在那些千年大族面前也有一些自卑。

世家大族把持了朝廷,这让皇帝很不爽,所以必须引入一股力量打散他们,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所以科举制度的本质是皇权对付世家的一种方式但客观上造成世家与寒族的上下流动。我写的讲述从秦汉到唐朝豪族的兴衰史》有详细讲解。人才自由流动只是客观造成,不是目的。大约到了北宋中后期,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对皇权产生任何威胁。

人才的选拔彻底从重德转向重才并延续到清末。

创造力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不是科举的错。如果你读史书,你会发现医生等都被列入一个列传,那个列传就是《方技列传》。

华佗是名士,兼通数经的大学问家,医学是他的业余爱好。我们现在知道的华佗是神仙般的医仙。所以他写好的书,结查狱吏不敢要,他烧了自己写的书不觉得可惜,因为这是自己爱好。如果这就是自己的主业,他会想办法保存下来。

张衡首先是一个官员,然后才是一个天文学家。

所以不是科举制度的问题造成的,这是观念造成的。

为什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十二章解释了这个原因,太多发明创造反而会妨碍人,而不是有利于人。这一点估计很多现代人理解不了,也很难理解。

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反而对句话有些感悟,因为的确现在生活比以前好百倍,甚至千倍,但是快乐的感觉似乎没有太多增加,有些还怀念以前。

任何创造是需要资金支持的,刘邦对商人的打压是最狠,连坐什么车,穿什么衣服都规定好,一定要突出他们地位低下的特征,以抑制更多的人进入商人行列,这种观念虽然在后世有过调整,但是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所以创造力在古代并不受欢迎,甚至带着一些鄙视。

明清没有威胁到生存的外患

明清时期的国力是特别强大,不像秦汉时有匈奴,宋时有辽金等强大到可以威胁到整个统治的存在。明清基本上没有什么外患,明朝时周边对明朝也只有进贡的份,清朝也是一样。

过于安全,再加上本来就有对发明创造之类进行抑制的,使他明清的科技开始趋向落后。

结语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没有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真正的发明创造只需要的是一些天才去完成就可以了。

古代天才自然有,问题是他们的发明创造不是被打击,就是被打压,根本没有这种土壤。

真正的问题是土壤问题,而不是什么科举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有很多,有多少人是从事科学研究,有多少人是被称为科学家呢?相信永远是凤毛麟角。只让给这批凤毛麟角充足的土壤,他们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人除了创造,更主要的是生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举文章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举文章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zkypy.com/34727.html

相关文章